重拾笑容:鋪建長照機構住民的幸福道路

文 / 護理之家  吳梓玄 社工師

在臺灣,許多長照機構住民彷彿被困在籠中的鳥兒般,醒來就是「等吃飯」、「等睡覺」,日復一日。噢!漏了一等,應該還有「等往生」。有些住民已不願在人世間流連,希望早點解脫,湊足這三等正好成了「三等公民」。我們都不樂見自己家人一旦進到機構安養就成了三等公民,同理,住民的家屬肯定也抱持相同看法,住民本人更是如此。


筆者時常與團隊討論,如何破除長照機構住民身處三等公民的處境?以及如何提升住民的幸福感?過去的長照住宿型機構注重身體照顧,而忽略了住民心靈層面的需求。儘管提供良好的身體照顧服務和充足的飲食,但僅此並不足夠。許多人進入機構後陸續出現孤單、空虛的感受,被低落的情緒緊緊纏住,嚴重一點還可能患上憂鬱症,對於人生了無盼望,最終心理影響生理,日漸衰弱。
若專業人員能夠主動瞭解住民內心的需求,進而為其創造幸福感,或許住民不佳的身心狀態就能獲得改善,重拾笑容與希望。

營造長照機構住民幸福感的方式有很多種,取決於機構想要達到哪些效果。實務上,不少機構在意的反倒是「那會不會增加營運成本?」再加上人力配比縱使符合法規要求,線上的業務還是忙不過來,哪裡還有時間與精力關顧住民的心靈需求?心裡說不定還OS:「先把基本面顧好再說吧...」。

上述情況也曾發生在筆者所服務的單位,在成本考量及住民福祉兩方面進行拉扯,苦無解方。某天同工分享了他過去在其他機構服務的經驗,其透過「服務(教學)設計」將學生志工帶進機構陪伴住民,緩解了機構經費不足、無人力陪伴的困境。住民因為有了學生志工的陪伴感到內心愉悅且備感重視,學生也因為進入場域服務,了解何謂陪伴,甚至親身體驗服務人群的價值所在,進而達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筆者嘗試複製這個成功的模式到護理之家,並與鄰近的暨南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合作,首次導入該系大專志工從事一期四次的服務學習。

113年4月19日是暨大公共行政學系志工最後一次進到埔基護理之家(以下稱埔家)服務的日子。那天下著小雨,筆者憂心忡忡,怕無法如期外出,可滴滴答答的落雨聲卻澆不熄這群學生為埔家住民安排社區走讀的熱情。同學們為了這場社區走讀投入許多心思,選定埔里基督教醫院(以下稱埔基)所在的愛蘭社區裏頭的醒靈寺與大馬璘遺址作為走讀的場域。

這兩處是相當具有歷史意義及在地文化的著名景點,話雖有名,但這兩個景點就位於距離埔基步行不到五分鐘的地方,全場(包含住民)沒人去過,所以一行人非常興奮。大專志工推著坐在輪椅上的住民,扛著雨具,浩浩蕩蕩前往愛蘭社區走讀。負責導覽的同學在活動前用心蒐集文史資料,現場為住民帶來精彩的解說,展現年輕世代的自信。其他負責陪伴住民的同學也沒閒著,一路上悉心留意住民的身心狀態並協助安全看視。

住民們雀躍的神情一一被筆者的鏡頭捕捉下來。回程的路上有棵盛開的九重葛,桃紅色的好夢幻,所有人在樹下合影留念,當下離情依依,不過美好的回憶已刻在大家心裡。

暨大公共行政學系鄭同學回饋:「雖然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但我們不會忘記這次服務的寶貴經驗。在與長者們聊天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幫他們找到了歸屬感,也替我們自己找到了為他人服務的熱忱與對自己的認同感。」

每次的服務學習都能看見大專志工們的進步,從靦腆地不好意思說話、不知該怎麼陪伴他人的孩子們,甚至幾次因為不諳台語備受打擊,轉變成充滿自信與親和力的陪伴者。住民每週都好期待這群孫子們的來到,他們還會追著筆者問:「弟弟妹妹這禮拜有來嗎?(台語)」同時稱讚孩子乖巧、可愛,由此可見陪伴的成效性佳。

學生志工是一張白紙,陪伴住民的過程需要專業人員的帶領,並且預先擬定服務目標及服務介入的策略,才能在短暫的服務學習課程中有好的陪伴效果,使學生、住民互長。而想要達到上述果效,專業人員的付出至關重要。

沒有一套公式告訴我們如何能使住民快樂、擁有幸福感,我想專業人員的創意與服務熱忱是最珍貴的資源,而單位內部的支持則是關鍵。這個過程艱辛,甚至恐出現不被支持的聲浪,但只要大家有共識,願意主動聆聽、關心機構住民的需求時,就有機會提升住民的幸福感,使其擺脫三等公民的悲哀。

希冀筆者自己還有團隊持續保有對服務的熱情,共同為住民的福祉戮力,同時期待從業人員們響應,使得臺灣各地的長照機構都成為安然居。







=========



埔基公益💖與你攜手為愛多走一哩路



📌 愛心捐款專線:049-2916777



📌 埔基公益網站:https://reurl.cc/j14AAZ



========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