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這樣生活…」 一個青少年的心中吶喊

 文 / 社會工作室 吳淩崴 社工師

8點一上班,急診護理師來電說著:「社工師,這邊有一個國中生服用過量藥物自殺,可以請你過來探視一下嗎?」到了急診看到兩2位老師站在病床旁,病人似似睡似醒。先跟老師談完後轉與青少年病人會談,但會談內容因為他的不是很清醒的狀況而受限。只好等家屬來,再與他們會談進一步了解。這是急診社工師服務的日常,在不同對象間流轉,才能以病人為中心的作好計畫,爭取在短時間內提供適切服務。

這次這位服藥過量的國中生因為家人的關係必須住校。週一到週五只在學學校和宿舍之單純往覆,沒有其他的生活場域。家人偶爾聯繫,更加深了他想回家鄉的心,那個距離宿舍有267公里遠的家。這樣的渴望懸在他的心中已經三年,尤其在今年更是強烈。因為醫療處置需要,他須收住院治療。祖母聽到要住院,便半抱半推著他的肩膀說著:「弟弟你怎麼這樣,阿嬤好擔心你喔!你不想阿嬤了嗎?」看在旁人的眼中,彷彿是祖母在跟讀國中的孫子撒嬌:這樣的互動代表了什麼呢?他們家有什麼故事啊?

住院第二天,到病房探視國中生,祖母在旁邊陪伴,關懷幾句後感覺到他似乎有難言之隱,於是直接向祖母表示需單獨跟她孫子談話,祖母走出病房後,向國中生說明關懷目的後,瞭解他自傷的原因與事情的原委:「我不想要這樣的生活,我想要回家跟爸媽一起住,不想住學校,…」,說著說著流下淚來,最後哭到停不下來。我拍著他的背,陪著,讓他情緒慢慢緩和下來,然後試著勸導他:「我知道你很辛苦,現在的生活方式是家人想給你好的安排,但你不想要,你想要有自己的想法與安排,但現在你還沒有辦法完全獨立,是不是跟爸媽討論看看,你不喜歡的原因,還有你感覺有壓力的地方,把現在的生活做個調整,你覺得如何?」,青少年回應:「已經都跟他們說過了,但現在爸爸媽媽還是沒辦法處理,而且這學期課業壓力很大,要準備升學,我覺得自己的課業表現不好,我來不及了…」就這樣一來一往的過程,協助他找出問題原因與解決方法,結束會談後。再與祖母會談,摘錄與國中生會談中需要祖母協助的地方。

現在的少子化與精英式的教育、養育,有時候讓小孩成長路上備感壓力。這位國中生就像中年人或其他年齡層一樣,擁有多重的角色,同時扮演學生、同儕、孫子、兒子等,下課後要去補習,放學時要讀書,看個電視可能就被媽媽詢問功課寫好沒?明天的考試準備好了嗎?但我們都當過學生,也當過兒子女兒,在青少年時期,最想要的不外乎是自由做選擇,所以教導小孩如何在自己的條件與能力下做決定,或許比讓他/她如何扮演父母期待的樣子,或是過著父母安排好的生活來的重要。

青少年遇到壓力時是可以選擇主動與父母或師長、同儕討論,尋求協助;選擇傷害自己來處理壓力,或使用迴避的方式,就像蝸牛躲回殼裡,與外面的世界斷了聯繫與互動,在下次再度感到不安與徬徨時,再次傷害自己的機率就會增加,因此,家長或師長可聯結社區諮商資源或醫院的身心科、心理師、社工師服務協助青少年渡過難關。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