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有酒今朝醉?重新認識「貧窮人」
文 / 社會工作室 李其峯 社工師
因為各種原因無力繳納醫療費用的鄉親們,在刻板印象上常被歸類為所謂的窮人。有可能是時運不濟,也有可能是家門不幸,常常在生活日常中掙扎,卻又菸酒不離身。他們對於未來沒有規劃與想法,看似缺乏自制力。但是實際的狀況真的是這樣嗎?
大多人對於貧窮的想像多停留在這個人可能好吃懶做,很少會仔細去探究外在結構的因素,輕易地認為貧窮人喜歡立即性的享受,不做未來的計劃。這讓我想到一個相當出名的經典實驗,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別急著吃棉花糖》。這個實驗其實是衡量兒童延遲滿足的程度與能力,從中推論出自制力較高的孩子,其日後的成就相對較高,但事實是這些孩子們與實驗人員間信任而穩定的關係,才是容易展現自制行為反應的關鍵。貧窮的原因與脫貧的問題也是如此。
貧窮其實是不穩定和不可預測,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透過自我控制犧牲眼前的利益,以延緩眼前的需求和著眼未來的發展與機會,反而是一種賭博。倘若對明天的樣貌完全無法想像,加上生活無法操之在己的狀況下,要如何計劃明天?因此唯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才能稍稍緩解先前為了獲得手上的這瓶酒所付出的辛苦成本。所以貧窮的家庭對於子女的未來並沒有太多的想像,多停留在即刻的工作賺快錢等等,呈現出一種人窮志短的無可奈何,當一個人不知道今天該怎麼生存,那麼擔心明天就是一種奢望。
社會福利的觀點多認為藉由資源的提供,和培養窮人向上提升的能力,便可以完成脫貧的目的與願景,特別是在提升自我控制以達到高度自我效能。但對窮人而言,在這過程當中需要克服許多結構性的障礙,這些障礙往往互為因果盤根錯節,掙扎其中常常承擔的無可言喻的壓力,長期處在這些壓力當中對健康的損傷相當大,最終導致永久性不可回復的傷害。
對於貧窮這樣的議題,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我們對貧困的定義與印象,並且在自我控制與規劃未來的想像上,對在生活當中辛苦掙扎的鄉親們有一種較為寬容的視角。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