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醫院進社區
文 / 社會工作室 楊智凱 主任
兩個未成年女孩被帶進社工室,剛領到的六大包藥袋,就吸引起我的注意。這兩個小女孩面露茫然,對著批價同仁解釋著累積的欠費,『我有工作,我會想辦法還的啦。』小女孩反覆說著。社工實習生隨即開始向小女孩解說社工室能夠提供的經濟補助。我瞥見在藥袋中的一支胰島素注射筆,便對實習生說:『去查一下此診斷』隨即指了藥袋上的其中一行診斷,並且提點實習生:『未成年卻有第二型糖尿病(T2DM),你們不覺得太年輕了嗎?這段紀錄包含了什麼訊息需要我們注意?』,此時社工全體展開了一段小小的探險,也同時開啟了醫務社工實務工作。
由小女孩的主責社工師其峯帶領實習生一同進行此個案服務,幾次與社福中心討論案家協助計畫與分工後,其峯有時帶著實習生、有時自行前往部落家訪。幾次來回,他常常感嘆道當時我們幾位資深社工的猜想是對的。未成年與第二型糖尿病,可能是家境經濟條件不佳,進一步衍生出來的營養嚴重失調,再加上時間累積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產生糖尿病的問題與控制的需要。但是,小女孩的背後更有主要照顧者功能是否真正發揮出來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關心。
幾趟訪視之後整理回來的資訊是:父親手腳有嚴重的痛風石,大大限制了行動與駕車能力;母親亦罹有嚴重的糖尿病,也需要穩定胰島素注射。所有經濟重擔就落到未成年的姐姐身上,她打零工維持家中需要。
因此案例,值得我們深思如何成為獨當一面的專業社會工作者,我們領受學院派各樣專業訓練,以及慈愛、平等、正義等價值,直到我們歷經證照考試與工作逐漸積累站在現在位置。但當前大多刻板印象,社工角色、形象總是和補助工作、連結資源掛在一起,儘管這也的確是工作呈現較容易被看見的部份,但總是少了些什麼?比如說如何讓困頓的家庭透過社工的介入,能走到與生活各項待解議題上,與之共處或進而解決。醫療欠費透過評估決定是否補助這樣的工作是容易的,不過要真正發揮協助弱勢病患與家庭,是需深入進去看見真正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起身走出醫院,走進那些前來求助的個案家所居住的社區與部落,對於這些鄉親所承受的辛苦與困頓感同身受,如同此個案。
那麼,我們社工夥伴們陪伴案主與案家們,才能夠了解如何為愛多走一哩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