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療育的最佳場所
文 / 心理健康中心 黃碗婷 管理師
新冠肺炎的肆虐全球,人們陷入疫情的恐慌已超過一年。在大家齊心努力下,目前臺灣大部份的民眾仍能保有原來的生活,但隨著醫院感染爆發及社區感染的疑慮,民眾愈來愈重視出入公共場所的自我保護。有一位遲緩兒的媽媽在社群網站上提問:「我擔心常常進出醫院會有感染風險,但是孩子的療育不能斷,我該怎麼辦?」
孩子需要早期療育,一定要去醫院嗎?其實早期療育的場域並不是只局限在醫院。孩子每天要去的幼兒園、社區裡的早期療育機構都可以接觸到孩子需要的課程,而最好的早期療育場所,其實就是在每天生活的家庭中。將療育課程的技巧融入家庭生活,在每天的作息中不斷刺激、練習,才是最高級的早期療育。
每天睡前十分鐘與孩子共讀,聊聊繪本裡的人物情節、聊聊孩子的感覺與想法,運用繪本帶孩子共讀就是非常好的療育活動。超市的宣傳單可以用來跟孩子玩物品命名、分類、視覺搜尋的遊戲,甚至拓展成商店買賣的家家酒遊戲,更可以讓孩子練習對話及數量概念。每天晾衣服、摺衣服的活動,可以練習命名、分類、配對;還有對摺、夾取等等精細動作的精熟。開飯前擺放碗筷時,可以練習數量概念、空間配置。從每天的居家清潔到過年前的大掃除,帶著孩子動手做,就是很棒的加強肢體動作與協調性的活動。
專業穩定的療育課程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很重要,而融入日常生活更是早期療育的理想目標。進出醫院戴好口罩,參加醫院的療育課程前後都洗手,回到家中就馬上洗手並將衣物換下清洗,孩子生病提前跟治療師請假……等,都是早期療育的防疫新生活運動;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與治療師討論如何將治療目標融入每天的生活,不依賴在醫院短短的治療時間,而是把握孩子在生活中的每個黃金時刻。如此一來,不但可以避免感染風險,更能提高療育成效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