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失智,卻不忘愛、不忘笑容
文 ‧圖 / 徐硯純 社工
愚人之友基金會的失智據點共有兩處,一處位在魚池鄉,另一處在信義鄉,都屬於偏鄉。雖然偏鄉的資源遠遠不如都市,但我們期許據點能像家一樣,彼此如家人般的相處互助,溫馨而自在。在這裡長輩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因此同一個時間可以同時進行各種活動:有人摺紙、有的人畫圖,也有人在玩拼圖等等,但在自由活動前會聚在一起做運動暖暖身子。
位於魚池鄉的失智服務據點就有這樣關於老爺爺的故事:
第一次去老爺爺家訪時,我們看到他一個人坐在家門口,旁邊陪伴他的是一隻雞與幾隻貓。地上的雞糞與凌亂的屋況,還有櫃子上冷掉的餐盒是爺爺忘記吃的午餐,透露著幾許蒼涼。爺爺總是望著門口,偶爾會到處走走,好幾次忘記如何回家,讓同住的奶奶下班因找不到爺爺焦慮不安。就醫也診斷出爺爺罹患失智症,但奶奶當時並不太懂爺爺失智症是怎麼了,更不知道該如何照顧失智症的病人。因此奶奶在工作與照顧爺爺的雙重壓力下,漸漸地身心已瀕臨不堪負荷的境地。我們有鑑於此,透過與政府合作的長照服務,即時幫助奶奶減輕照顧負荷,將爺爺轉介來到魚池鄉的失智服務據點。
起初,爺爺總是沉默不語,在據點走著繞著圈圈,像是在逛街一樣,常常詢問『在這要幹嘛?怎麼帶我來這裡?』因為失智患者對於新環境感到不習慣,會出現遊走的情形,也常常出現答非所問的狀況,這些並非故意,但據點中的其他的長輩會覺得他為什麼不能跟大家配合?是聽不懂大家說的話嗎?其實爺爺是有重聽問題,只要音量放大、音調放低及放慢說話速度,還是可以有很好的溝通。但因為一開始彼此不了解下產生重重困難溝通的狀況,這就是我們在失智服務據點中要努力的方向——
爺爺來到據點改變了原本的生活方式,需要一些調適的時間,因此有耐性的了解爺爺的個性與過往,並協助他與其他長輩建立關係。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後,爺爺開始有笑容;在引導下,爺爺也願意開口唱歌給大家聽,還會跟我們說笑,也會幫忙佈置據點,還能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慢慢爺爺習慣在據點的生活,也知道自己每天都要來這裡,與大家一起泡茶、聊天、唱歌。或許他一個轉身仍會忘記些事情,但我們看到他漸漸習慣、融入據點生活與其他長輩互動,能夠展開笑顏,而不再是記不住、無法溝通或難以照顧了。對奶奶而言,這真是一件很值得安慰的事啊。
或許失智症長輩會造成照顧上很大的負荷,但如果了解他們的習慣與個性,就可以有較好的照顧模式。在失智據點中常常長輩說的話逗得我們哈哈大笑,因為我們相信他們雖然認知有困難障礙等,都不會減少他們對於感情和愛的表達。只要你真心的對他好時,他依然可以感受得到你的愛,就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有好吃的點心會想跟你分享,或者是對你露出燦爛笑容,這些對我們來說,是每天辛苦工作的動力,看著長輩們一天天的老去,但每一天都可以讓他們有笑容,對我們來說是一件特別有成就感的事情。
縱然失智的長輩記不住許多事,但我們希望他們能有愛與被愛的感覺,天天都能有笑容,這就是我們的期許也是我們正在努力做的事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