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
文 ‧ 圖 / 宣教部 蕭錦鋒 主任牧師
拍攝於埔里瑪璘窟的水中朦朧抽象倒影,對照岸邊影像清晰的本體,反倒呈現出另類的美感,在藝術上因朦朧產生美的作品比比皆是,所以有人說:「霧裡看花、水中賞月、隔窗望伊人…皆是美」,這倒讓我想到印象派畫作大師莫內的畫。
朦朧的美感給人自由遐想的空間,使我們不知不覺忽視事物的缺點,而聚焦在它們的優點上,甚至將美好的特性賦予它們,也就是心理學所謂的理想化過程。所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是承載我們賦予其身上的各種好。
反思人際關係不也是如此嗎?
經驗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常常一點也不美,例如新聞上看到的常是批評、對立、謾罵,個人、團體之間如此,甚至家庭成員也不例外,當人太在意自己的主觀感受,太看重自己的主張,覺得事情只有一個面向非是既非,彼此關係就失去了空間,也就無法接納別人意見的可能,更不用說用正面的角度去欣賞彼此不同的論點與合作。遇事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道理要講個清楚,無爭三分理,有理就得理不饒人,是否非如此不可? 其實許多事物並無絕對,在人際關係中,朦朧的美感是必要的,這樣人與人之間才會有進一步的接觸發展,水中的倒影雖朦朧卻具有抽象的美感,誰說看待事物只能有一個角度? 關係中含蓄地讓它保持一種朦朧的狀況,不也是一種美感嗎?
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聖經- 羅馬書12:1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