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覺需要,不斷嘗試



 文 / 社會工作室 李其峯 社工


對在醫院裡工作的同仁來說,到院個案及家屬的需求一直都是我們在不斷關照的焦點,儘管需求的內容不斷的改變。


不諱言的,很多人,即便是合作了很久的專業夥伴,還是會將社會工作與經濟補助畫上等號,或是始終搞不清社工與志工之間到底有什麼差異。但是對社工而言,經濟補助向來不是我們唯一會做或是能做的事;更多時候,當個案或家屬出現在社工室尋求經濟協助時,其實背後帶來的是許多需求與協助的可能。


工作中,我們常常碰到這樣的個案:年老、獨居,儘管有子女,但子女都在外縣市工作。這些長者平時的身體就不是很好,只是在熟悉的居住環境中,生活起居都沒有太多問題;行動不是很方便,但是生活範圍不大,還能應付;有些慢性病,但沒有特別不舒服,可能也沒有看醫生。然而可能一個不慎,跌倒了,或是什麼疾病急性發作,不僅短期住院需要有人照顧,出院後更需要長期照顧人力,但是面對這樣生活型態的改變,原本為了生計而形成的家庭整體生活形態,遠在外縣市為了工作、經濟而焦頭爛額的子女,也無力回應。當要申請經濟補助或社會資源時,則可能因為種種原因,造成個案一直在福利體系之外。這些存在於『個案實際需求』,以及『系統相關規範』之間的落差,一次又一次的造成個案、家庭、院方之間的糾結與無力。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個案在住院或治療結束後,一次又一次無法繳付費用。這些都反映出潛在的需求。


社會工作一向強調「人在情境中」,以及所處生態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個案或家屬因為經濟上的困難前來社會工作室,但是這可能只呈現了他們所面對的一小部分困難,背後其實還暗藏著脆弱與單薄,甚至是沒有能力提供支持,協助度過困境的家庭或是生活環境。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要協助個案,費盡心力連絡家屬,但在好不容易聯絡上在外縣市工作的子女,卻發現他們也自顧不暇,或是返鄉照顧所要負擔的「成本」(包含時間、金錢,還有自己的核心家庭1)實在大到無力負擔。誠然,這種種困難都需要以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理解其中更為複雜的交互關係,而不能單純的歸咎為特定因素,因為那樣可能會看不到需求,更可能錯失協助的關鍵。


而這一些,如果不放在埔里、仁愛、水里等偏鄉特殊的地理以及人文脈絡與時間與空間背景下進行理解,也總會失真。社工同仁正不斷理解、描繪需求,並嘗試回應,希望能串連、協調患者與生活生態間的落差。



(註1)核心家庭:指外縣市子女在外工作、成家後的家庭,其中的成員多半包含離家的子女、子女的配偶,還有子女的小孩。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