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單顧自己的事
不要單顧自己的事
文 / 宣教部 劉耀慧 關懷師
『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是一個始終困擾科學家和學者的難題,有人嘗試用哲學角度來解答,也有人從演化角度來探討,然而這個『順序問題』至今尚未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關於『順序問題』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層面來思考。例如:親子關係,是否也存在先後順序的問題?是先準備好做父母才成為父母?還是成為父母後才學做父母? 我想大多數的人都認同,當有孩子的那刻起,親子關係就產生,至於如何做父母,卻是要在成為父母後學習。
聖經四福音書中都有提及的神蹟五餅二魚讓五千個人吃飽。當眾人追隨耶穌到山上來聽他的教訓,而眾人餓了,耶穌顧念他們的需要,要門徒去買餅給眾人吃。但人數實在太多了,光男人就有五千,門徒腓力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可見這是遠超出人手所能做的事。而約翰福音中記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相信這份量只夠他自己食用,而這孩童卻願意回應這樣的感動,把五個大麥餅、兩條魚獻上交在耶穌手裏,神就用這少少的食物餵飽五千人。還剩十二籃的零碎。
聖經腓比書2:4~5『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當人不只是關注自己的需要,而是如這孩童看見耶穌顧念眾人的心,願意獻出他的微薄,神蹟就與他有份了。並不是他提供足夠的食物,也不是如門徒所想的要有足夠的錢才能做,而是對人的需要有一顆願意擺上的心,上帝的善工就此展開,其影響力是超乎想像的。
1945 年10 月,巴西伯南布哥州的一個農民家庭。一個男孩因家裡窮困,從4 歲起,他就得到街上販賣花生,但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上小學後,他常和兩個小伙伴在課餘時間到街上擦鞋。12 歲那年的一個傍晚,一家洗染舖的老闆來擦鞋,三個小男孩都圍了過去。
老闆看著三個孩子渴求的目光,很是為難。最後,他拿出兩枚硬幣說:「誰最缺錢,我的鞋子就讓他擦,並且支付他兩塊錢。」那時擦一雙皮鞋頂多20 分錢,這十倍的錢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三雙眼睛發出異樣的光芒。
「我從早上到現在都沒吃東西,如果再沒錢買吃的,我可能會餓死。」一個孩子這樣說。
「我家裡已經斷糧三天,媽媽又生病了,我得給家人買吃的回去,不然晚上又得挨打……」另一個孩子這樣說。
男孩看了看老闆手裡的兩元錢,頓了一會兒說:「如果這兩元錢真的讓我掙,我會分給他們一人一元錢!」
男孩的回答讓洗染鋪老闆和兩個朋友大感意外。
男孩說:「他們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已經餓了一天,而我至少中午還吃了點花生,有力氣擦鞋。您讓我擦吧!我一定讓您滿意。」
老闆被男孩感動了,待男孩擦好鞋後,他真的將兩元錢付給了男孩。而男孩也不食言,當場將錢分給了兩位朋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