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會談室:正向心理與正念

 文 / 社會工作室  楊智凱  主任

莫近十多年的時間,對抗逆境的相關心理學論述正夯,就算不屬於心理諮商或社會工作領域的人也多能朗朗上口。無論是透過閱讀或是心理諮商會談,讓自己的心思意念找尋到安適自在的方向與出口,進而突破困境。

近期的幾次會談,包括與專業夥伴間的討論,開始注意到有人認為「正向」與「正念」是一樣的概念。正向思考是否就是正向心理學?正向心理學是否等同於正念?幾位夥伴各有其觀點與論述,當時分享並沒有太多的想法,但隨著幾天下來的反思與整理,個人更傾於認定這是兩道不一樣的概念。

我們先以最先登場介入助人領域的「正向心理學」說起,它源起於積極心理學。有趣的是它是由提出「習得無助」的心理學大師賽格利曼大力推動,並結合了「存在主義」與「人本心理學」而發展出來。據信賽格利曼提出對應其早年研究的「習得樂觀」使人在困境之中仍能保持積極向上,對於未來保持盼望。若從聖經中找到對應的概念,應是『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理裡。』(羅馬書 5:2-5)

而「正念」的熱潮,可追溯到法國梅村修院一行禪師強調的覺察而來,後由喬‧卡巴金整理「有注意的」、「有目的的」、「當下的」、「無評斷」狀態下產生的覺知。因此「正念心理」則強調在當下無評斷的覺知,不過度準備也不怨悔過往,細細體察當下的感受,這個感受沒有對錯。

在正念思潮興起之前,辯證治療法便以「了了分明」強調當下覺知與感受的重要性,亦做為後續行為修正的基礎。一如我們所熟知的『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 6: 34)所描述的。

兩者間仍能理解到其基礎與後續起而行的差別,簡言之在面對困難,我可以選擇專注每個當下,或是對未來心存盼望,這兩股不一樣的心思概念共同朝著相同的目標—「為了更幸福的生活」前進。


=========

埔基公益💖與你攜手為愛多走一哩路

📌 愛心捐款專線:049-2916777

📌 埔基公益網站:https://reurl.cc/j14AAZ

=========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