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沒辦法付,對不起。」
文 / 社會工作室 李其峯 社工師
同樣一件事情,換上不同的視角來看,竟是那麼的不同。
面對積欠醫療費用的患者、追討積欠費用相信對很多醫院來說都是一件令人感到頭疼的事情。而在「追討」、「處理」,或是「協助」等不同看待方式的選擇上,著實讓我們在第一線處理時看到不同的「人」。
社工在實務工作的過程中面對有經濟困難的個案是很常發生的,但埔基的社工同仁在接觸了一些有經濟困難,或是欠費個案之後,漸漸覺得眼前「付不出錢」的背後,似乎藏著更多生活上的難為與艱苦。恰巧業務單位的同仁也有類似的困擾,囿於「還有什麼其他的困難」而始終無法有效處理積欠費用。社工於是主動與業務同仁合作,同時以家戶為單位檢視欠費資料,嘗試以新的方法「追債」。
我們去過不同的個案家中,很多都是在部落裡。其中不乏經濟及社會狀況不佳的家庭、弱勢族群。出院時繳不出錢,出院後儘管接到多次催繳通知,但可能因為身體狀況行動不便、交通往返費用或時間耗費…等許多原因,只得繼續放著積欠的費用。「我也不想欠醫院錢,但是真的是沒辦法付。」
社工與業務單位同仁曾經拜訪過同一個住址中共有五個人積欠醫療費用的家庭。到了案家,大門一開,映入社工眼中的是一張剛掛上不久的稚子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小男生幾個月前過世。原來他從出生之後就患有先天的腎臟疾病,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部落中沒有洗腎中心,父母每週三次,載著個案下山洗腎,就這樣的經歷了十餘寒暑。家中不僅經濟狀況不好,父母的健康狀況也在工作、家庭、照顧的壓力下漸漸走下坡,但始終不捨個案受苦。個案的另外四名手足幾次需要住院治療,案家也沒有能力付出來。爸爸做的是勞力活,拼了一口氣,帶著媽媽,也想要把家裡撐起來,有空檔就想辦法接工作。「錢夠了,我一定會去你們醫院還。」當社工跟爸爸討論可以怎麼努力、協助時,爸爸心中的自責、悲慟,也跟著一股自尊不斷的拉扯著。所以,在「給予協助」的同時,我們同時掛念著對方的感覺,希望家訪帶進去的,不只是幫忙,更有「支持」。
「你不下來找我們,我們就上山去找你囉!」有時出訪時社工跟業務同仁會私下這樣開玩笑;但我們也同時感嘆著:「還好有上來,不然真的很難想像這樣的生活狀況,有些人真的就是沒辦法付。」換一個視角,因為我們多走了一哩路,看到這些個案生活中的辛苦,適時的提供關懷與協助。
=========
埔基公益💖與你攜手為愛多走一哩路
📌 愛心捐款專線:049-2916777
📌 埔基公益網站:https://reurl.cc/j14AAZ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