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侍善工的典範.徐賓諾宣教師-愛永不止息

文 / 鄧相揚

徐賓諾的挪威本名稱Bjarne Gislefoss,Gislefoss的挪威語是「瀑布、清泉」之意,徐賓諾的祖先在感謝神的恩典將姓氏取為Gislefoss來紀念,並期待世代子孫像Gislefoss湧泉般的延綿迤邐。

徐賓諾出生於1923年 1月19日,父親名為Kristen,母親名為Anne,徐賓諾共有九個兄弟姊妹,他排行第六,上有五個哥哥,下有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由於家中貧困,父親帶著長兄到美國西雅圖當築鐵路工人,以此賺錢來養家,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父親不幸在築路時意外死亡。母親茹苦含辛的把孩子養大成人。

1943年徐賓諾進入奧斯陸的戴空傑曼學校 Diakonhjemmet Lillekurs的護理科求學,這是一所服侍善工學校,它同時是學校、醫院、和宣教的機構,也就是教育、醫療、宣教的綜合體。

徐賓諾自學校畢業之後,他很清楚自已該走的路,那就是依循著上帝的旨意,盡服侍善工的志業,於是他進入奧斯陸的監獄醫院服務,監獄裡充溢著冷漠,似乎是一個沒有愛的地方,但徐賓諾卻保有一股喜樂的心和熱忱,他總是抱著這樣的心情來服侍監牢裡的罪犯,他喜歡和這些曾經失敗和軟弱的人作朋友,也盡量給予他們照顧。
徐賓諾發現自己的任務應該是擔任一名宣教師才對,而不僅是一位護理師。為了增加對聖經的學習實踐宣教的願望,徐賓諾又到英國去,他進入蘇格蘭的格拉斯哥Glasgow聖經學校去接受為期兩年的聖經研修。

「神在呼喚!」每當徐賓諾在禱告時他都感受到上帝在呼喚,有一天,他拜訪了在奧斯陸的挪威協力差會Den Norske Misjonsallianse,挪威協力差會決定派遣徐賓諾到遠東去宣教。

1952年2月徐賓諾離開家鄉康斯摩(Konsmo),前往40公里外的曼達爾(Mandal)港口,搭上一艘丹麥籍的商船,這艘船載著貨物沿途裝卸,先到德國漢堡,再到亞洲的新加坡、越南,目的地是香港。他在香港再換船,整整三個月的行程,常常遇到海浪洶湧,這艘貨輪曾在航程中遭到火災,可説險象環生,他在貨輪上也暈船了三個月,憔悴枯槁,最後抵達被歐洲人稱為福爾摩莎(Formosa)的臺灣。

初抵臺灣的徐賓諾,在基督教芥菜種會孫理蓮宣教師(Lillian R. Dickson)的安排下,在樂生療養院照顧漢生病患(Leprosy,又稱痲瘋、癩病)。接著孫理蓮宣教師在臺北成立「少年中途之家」,由徐賓諾照顧孤苦伶仃的孤兒及犯罪出獄的少年。韓戰結束後的1954年,漢城(今稱首爾)街頭有許多遭棄的孤兒,他應世界展望會創辦人鮑伯·皮爾斯(Dr. Bob Pierce)之邀,至韓國孤兒院照顧被戰爭摧毀下的流浪兒和孤兒。

1955年孫理蓮宣教師、鮑伯·皮爾斯博士,和南投的謝緯醫師,持著耶穌基督救人之愛心,創設埔里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今中山路三段與信義路交界處),來為原住民服務。1956年徐賓諾在孫理蓮的敦請下,加入埔里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的醫療宣教行列。

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時,社會上普遍貧困,街上有許多孤兒和流浪兒向人行乞以求得溫飽。徐賓諾初到埔里,孫理蓮從臺灣各地送許多孤兒和流浪兒到埔里來,交給徐賓諾照顧,數度易居,最後在醫院旁興建兩棟磚造平房,取名為「Grace home」,意即「慈善之家」。孤兒們住在洋房式的建築裡,生活起居由徐賓諾帶領幾位褓母負責照顧,孤兒們被安排在愛蘭國民學校讀書,他們的生活過得相當舒適安逸。徐賓諾從臺北的「少年中途之家」帶了三位孤兒來埔里相依為命,他猶如自己的兒子般把他們養育、教育成人,這三位孤兒在之前都經歷過坎坷的人生歲月。。

埔里基督教山地診療所開創後人滿為患,房舍不敷使用,於是孫理蓮、徐賓諾在埔里鎮民代表會主席羅文福牧師、愛蘭基督長老教會的協力下,在愛蘭台地上建立了「埔里基督教山地醫院」,此即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身。建院之初,篳路藍縷,因病患眾多,人滿為患,等不及蓋新的病房,徐賓諾決定用竹管來建醫院,這就是埔基「竹管(tik-kóng)病院」的由來,之後,也用竹管蓋了一間「竹管(tik-kóng)教堂」。原來挪威位在北歐寒地,不產竹子,徐賓諾來臺灣後,直說上帝應許之地在臺灣,因而出產許多不同品種的竹子;竹子可以蓋房子、寢具,家具,餐具,竹筍也可以當食物,於是徐賓諾宣教師就把竹子當建材,來蓋病院、教堂。

1962年6月24日在世界展望會、基督教芥菜種會、挪威協力差會的支助下,埔里基督教山地醫院醫療大樓落成,此醫院的啟用,象徵著埔基由診所進入現代化醫院全新里程碑,也是當時南投縣第一所設備新穎的現代化醫院。

埔里基督教山地醫院需要大量的護理人員來照顧病人,1958年2月埔基成立護理學校,第一屆招收12名學生,主要效法耶穌12名門徒學習及傳播福音的精神,之後招收12屆,共培訓161位護理人員,族別包括有泰雅、賽德克、賽夏、布農、鄒、阿美、排灣、魯凱、達悟等族,後來埔基護理學校未能獲得政府的學歷承認而停辦。

「肺結核」是人人聞之色變的傳染病,早年臺灣肺結核病猖獗,尤其是原住民社會更是嚴重。埔里基督教醫院另一項山地醫療工作,是肺結核的防治。他們免費為原住民肺結核病患醫療,嚴重的開放性疾病病患,則被安排在埔里鯉魚潭畔的「肺結核病療養院」治療,若是小孩不幸感染,醫院設立了「TB home(肺結核防治之家)」,把這些患病的小孩接到醫院治療,並有專任褓母照顧及老師教學。

1960-70年代,小兒麻痺病毒如猛獸般襲擊臺灣,造成不少孩童的肢體殘障,埔基設立了「Polio home(小兒麻痺之家)」,專門收留患小兒麻痺的病童,許多小兒麻痺症需要矯正手術,但在臺灣麻醉專科醫師相當缺乏;紀歐惠(Alfhild J. Gislefoss)是位挪威籍的美國醫師,於1962年受邀由美國來臺灣指導麻醉技術,先在屏東基督教醫院服務一段期間,輾轉來到埔里基督教醫院指導麻醉技術,「深信上帝造人是要人站起來,不是爬在地上的」,於是他們用盡方法要讓這些病童站起來,走出自己的一片天,於此和同是挪威籍的徐賓諾結識,之後締結連理,一同在埔里基督教醫院為原住民的醫療和水沙連地區的居民的健康,奉獻他們的心力,他們視病猶親,如自己兒女般的照護,不僅把上帝的愛播種在原住民的生命裡,更為他倆在臺灣醫療傳道史上的偉大精神留下美好的見證。

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創建與發展,與徐賓諾、紀歐惠夫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他倆近半世紀無怨無悔地奉獻寶貴的青春於臺灣山地的宣教與醫療工作上,他們不僅是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奠基者,更是耕耘者。

徐賓諾、紀歐惠的愛永不止息,「在這裡,我們深刻感受到『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兒女,每一個生命都是祂精心的傑作,祂的寶貝,祂的最愛』」,事實上,這正是徐賓諾、紀歐惠宣教師甘心離鄉背井受到上帝感動,啟示他們,要他們用生命投入的地方,去服侍最需要幫助的人的主要原因。許多貧窮的原住民,無力把生病在埔基醫院住院的病患接回家,他們不要了生病的子女,徐賓諾、紀歐惠想辦法送到美國去被收養。許多原住民重症在埔基無法治癒而過世,特別是肺結核病重症死亡的,依原住民族的習俗而不收屍,埔基就在埔里蜈蚣里鯉魚潭的入口處的麻竹窩買了一塊地,安葬這些原住民的死亡患者,而常常擔任扛屍及安葬的人就是徐賓諾宣教師。

徐賓諾、紀歐惠伉儷愛的事蹟,先後榮獲中華民國政府頒給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全國優良醫事人員獎、醫療奉獻獎、促進原住民社會發展有功人士等榮譽獎項。他們服侍善工的事蹟被挪威國王知悉後,相當感佩他們「愛無國界」的表現,1991年挪威國王特派挪威駐香港商務領事館副領事Mr. Olav Seimconsul專程來臺灣,在埔里基督教德芬堂,頒授「挪威國家最高榮譽獎」證書給徐賓諾、紀歐惠夫婦。1996年4月中華民國政府由李登輝總統頒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給徐賓諾、紀歐惠夫婦,表彰他們對臺灣的重要貢獻。徐賓諾、紀歐惠伉儷在獲此勳章時致詞說:「我們和孫理蓮博士、謝緯醫師,以及許多的基督徒一樣,受到上帝的感召,到埔里來照顧原住民及大埔里地區居民醫療的需求,想當年是如此的貧困,醫療設施和人力是如此的匱乏,但是上帝賜給我們信心,因為祂愛這裡的百姓,當時沒有錢,我們就到世界各地去募款;沒有人,我們就不斷地禱告上帝感動合適的人來加入我們的行列,那時我們有些國外的好朋友以為我們瘋了,但我們知道,我們沒有瘋,我們只是憨人,因上帝為著這裡百姓所感動我們執著的愛,讓我們甘心作愚人(憨人),聖經新約哥林多前書四章十節:『為基督的緣故,我們成了愚笨的人』,這實在要感謝上帝的恩典,因為祂引導這些愚人享受了最有意義的人生。

埔里基督教醫院在921地震災後重建時「歡喜作愚人」,於是成立了「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積極為社會服務。

正因為徐賓諾、紀歐惠夫婦對臺灣原住民宣教醫療的貢獻,埔里人尊稱徐賓諾為「阿公」,尊稱紀歐惠為「阿嬤」,埔里鎮公所頒贈「榮譽埔里鎮民」,南投縣政府頒「永遠南投縣民證」,表達對他倆的崇敬,2002年6月兩人獲頒中華民國內政部「外僑永久居留證」,當時阿公說:「挪威是我的祖國,臺灣是我的家」,真摯之情令人感動。

2006年5月14日,徐賓諾、紀歐惠夫婦要去挪威探視親人,埔基院長率同工前來獻詩禱告,阿嬤對來送行的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說:「我們去挪威,不是回挪威,我們還要回來!」可見阿公、阿嬤對臺灣是如此的真摯熱愛,可說是「正港臺灣人」。

阿公、阿嬤年歲漸高,不適宜長途飛行,晚年定居在挪威南部曼達爾(Mandal)。2010年10月31日紀歐惠蒙主寵召,於挪威曼達爾家中辭世。

徐賓諾奉獻臺灣醫療近一甲子,對原住民族及貧病弱勢族群的關愛,無私將自己奉獻給臺灣這塊土地,其精神令人敬佩,據此,2022年9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頒授名譽博士给徐賓諾,這是暨大創校至今首位管理學名譽博士。暨大為了展現「大學落實社會責任」,以及彰顯埔基「榮神益人」慈悲的核心價值,暨大與埔里基督教醫院合作,自112學年度開始,將新設護理學系,以服侍善工的精神,培育更多護理師來服務社會。

2023年1月19日是徐賓諾宣教師的百歲生日,埔里基督教醫院、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計畫為阿公徐賓諾舉辦慶生活動,然徐賓諾宣教師於2022年12月16日於挪威曼達爾家中蒙主寵召,安息在主的懷抱,2022年12月29日在康斯摩Kirke教堂舉行追思禮拜,並安葬於康斯摩Kirke教堂墓園,與阿嬤紀歐惠的墓園倚靠,長相左右。我們也藉由徐賓諾宣教師的百歲冥誕舉行追思禮拜,來緬懷故人服侍善工的一生,以及愛永無止息的事蹟。

服侍善工源自希臘文Diakonia,直譯的意思是「服事、服侍、服務」,聖經雅各書:「以愛的行動表現出來的信心」是最好的詮釋。徐賓諾宣教師在臺灣奉獻長達五十餘年,他以身作則,將服侍善工的精華,薪火相傳給了埔里基督教醫院、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成為彰顯「榮神益人」的核心價值,和服務社會的標竿,我們將徐賓諾宣教師「服侍善工」的精神奉為圭臬,以此準則來服侍有需要或困難中的人。



=========

埔基公益💖與你攜手為愛多走一哩路

📌 愛心捐款專線:049-2916777

📌 埔基公益網站:https://reurl.cc/j14AAZ

========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