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痺之家

文‧圖 / 公共事務室 許安琪

創辦者:紀歐惠(Alfhild J. Gislefoss)

負責人:紀歐惠(Alfhild J. Gislefoss)

主要贊助人:1.孫理蓮(Mrs. Dr. Lillian
R. Dickson)

2. Bob Pierce

受惠人數:200人以上

創辦時間:1966-1983共17年

現今風貌:於1983年因臺灣經濟、醫療漸漸進入佳境而結束,目前該地更改為埔基

院史園區、宣教部及員工健康中心。


小兒麻痺在台灣大流行,引發許多兒童變成殘廢,在台灣各地到處可以看到殘廢的小孩沒有好的照顧,甚至有些小孩因而成了乞丐。

患小兒麻痺症的孩子,不只是肉體上遭受病魔的摧殘而已,社會上普遍對這種肢體殘障的人譏諷為「跛腳」,因此得到這種病的孩子往往躲在社會的牆角。 小兒麻痺所導致的肢體殘障,造成了社會和家庭的許多負擔。對這些肢障孩童的照顧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因此照顧這些小孩成了許多家庭的夢魘,而此時台灣醫界對小兒麻痺的治療尚無良好方法。

埔里基督教醫院在世界展望會和芥菜種會的協助下,設立「小兒麻痺之家」專門收容患此病的原住民病童,並且延請國內外對治療小兒麻痺專精的醫師到埔里基督教醫院來治療這些病童,對畸形的病童進行矯形治療,並為他們進行復建的工作。 

患有小兒麻痺的兒童,他們的某些神經細胞遭到嚴重損傷,相應肌群功能不能恢復,因此就會長期癱瘓,肌肉隨之萎縮,肢體出現畸形如脊柱側彎,足馬蹄內翻或外翻,手下垂等。剛來小兒麻痺之家時,許多病童都是在地上爬行,接受醫院的矯形治療後,可以自己站立起來,有的病童使用支架,可以持著拐杖開始走路。

為了不讓這些不幸病童,因為來到醫院住院治療而失去上學的機會,醫院更聘請老師在「小兒麻痺之家」為這些病童上課,對於年紀較大的學童則安排他們就讀鄰近的學校。

挪威協力差會在新竹成立「伯大尼之家」,在屏東更成立「勝利之家」和「伯大尼之家」,由屏東基督教醫院負責診療、矯治和復建工作。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小兒麻痺之家」,也是挪威協力差會長期關注的對象,派遣了挪威籍的安德蘭等外科醫師來到埔基,為小兒麻痺症的病童進行矯治的工作。在當時的台灣醫界對小兒麻痺的治療,埔里基督教醫院和屏東基督教醫院可謂是先驅者。


=========

埔基公益💖與你攜手為愛多走一哩路

📌 愛心捐款專線:049-2916777

📌 埔基公益網站:https://reurl.cc/j14AAZ

========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