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符號

文 ‧圖 / 心理健康中心 黃碗婷 管理師

門診中,一位焦急的父親問:「醫師,我的孩子一直學不會1, 2, 3,從幼兒園小班就開始教,還用口訣,到現在鴨鴨2還是不會認,怎麼辦?」

認知和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學習符號需要較長的時間,例如:數字、注音符號等。這些符號與日常用品、水果、食物等東西不一樣,沒有具體的東西可以摸、嘗、聞、玩,而且常常在不同地方出現,代表著不同的意思,排列組合之後就更複雜了。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聽語系的童寶娟教授說:「孩子學習數字符號和數量,不一定要從1, 2, 3開始,手伸出來就是5根手指,從5開始,就比較容易理解。上幼兒園都會有座號,從他最常用的數字開始教認,效果也很好。」童老師所說的,就是符號與量的概念要從生活中常用的地方著手。幼兒園用的漱口杯、牙刷、餐碗,乃至於書包、鞋櫃,都會寫上孩子的號碼,排隊時也常依座號順序,是孩子最常聽到、看到的數字,學習認讀會更快。

注音符號是臺灣標注文字讀音的特有符號,但很多人在學習注音符號時,被搞得一頭霧水,特別是拼音。這套符號系統對孩子來說實在太抽象,日常生活中也不常見,許多家長反映教了很久,還是只會認ㄅ、ㄆ、ㄇ,要何時才能進入拼音階段呢?

趙文崇醫師說:「學習的三要素是清醒、關己、關聯性重複。」注音符號的學習也和數字相同,要和自己有關,要能夠關聯性地重複刺激與操作。如果注音符號不從ㄅ開始,而是從自己的名字開始,孩子學來會更有興趣。王小明學習注音符號時,從明的ㄇ開始,試想當他可以認出「ㄇㄧㄥˊ」的時候,會有多麼開心!

為什麼孩子看到麥當勞的M、統一超商的7時,會知道那是什麼地方?因為這些符號和自己有關,是生活中愉快的經驗,去過幾次後就牢牢深印在腦中。若我們能把學習符號轉換成愉快的生活經驗,將會大大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8號的王小明學會了代表自己的「8」和「ㄇ」後,他可能會想再學代表曾經送給他貼紙的小花的「6」和「ㄏ」。



=========

埔基公益💖與你攜手為愛多走一哩路

📌 愛心捐款專線:049-2916777

📌 埔基公益網站:https://reurl.cc/j14AAZ

========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