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法照顧
文 / 愛蘭護理之家 黃世馨 護理長
面對台灣人口高齡化和出生率下降的雙重挑戰,長期照護正逐步朝向「減法照顧」或「隱形照顧」的策略發展,宗旨在於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與尊嚴。
早在2018 年,台灣65 歲以上的高齡者占比超過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內政部預估,2025 年將迎來戰後嬰兒潮高齡者海嘯的衝擊,屆時65 歲以上的高齡者占比將超過20%,成為「超高齡社會」。目前台灣已有六個縣市進入「超高齡社區」,這一里程碑凸顯台灣邁入高齡化的快速步伐。因此,「減法照顧」的概念開始備受關注。
什麼是「減法照顧」?其核心觀點在於讓那些經歷功能衰退或認知能力下降的高齡者,能夠在生活中保持自主。許多高齡者因自覺生活能力減弱,認為需要依賴他人照顧等同於宣告生命品質的終結,這種負面觀念會使他減法照顧們更加抗拒他人的協助,形成惡性循環,影響不僅限於自身,甚至波及照顧者、家庭、經濟及社會的穩定。
「減法照顧」的宗旨在於挑戰這些負面觀念,鼓勵高齡者積極參與自己的照顧計畫和日常活動,以維持他們的獨立性與尊嚴。這種轉變強調「協助」而非傳統的「服侍」,透過提升高齡者的自我生活能力,減少對他人照顧的依賴,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主。
隨著台灣高齡人口的快速增長,對於創新照護方式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最佳方式是創造機會,讓高齡者能夠思考並決定自己晚年的生活品質。「減法照顧」哲學強調,過度細緻的照顧可能無意中剝奪了高齡者的自主性。實際上,日常生活中充滿了恢復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質的機會,從用餐、穿衣、沐浴到社會融合,如參與社區活動、鄰里互動,甚至傳承個人專長或能力等,都可促進他們的自主性。
「減法照顧」認為,成功的衡量標準應從傳統的身體功能恢復轉向提升生活品質,提倡自我導向的生活方式,讓高齡者自行決定日常生活與照護需求,行使自己的權利。
在支持高齡者自立生活的過程中,強調的是「協助」而非「服侍」。鼓勵高齡者參與日常生活的決策過程,並提供適當的支持,這不僅能幫助他們保持積極心態,還能提升自尊與自我肯定。積極的支持可以協助高齡者發掘自己的優勢和潛力,激發改變的動力,使他們在原有的生活環境中感受到被尊重和關懷,過著充實且有意義的晚年生活。
總結來說,「減法照顧」不僅是為了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更是為了讓高齡者保有尊嚴與自主性,並以最佳狀態度過晚年。隨著台灣及全球面臨高齡化挑戰,這種前瞻性的照護方式提供了一種更有尊嚴、更充實的老年生活模式,挑戰了「接受照顧即成為負擔」的污名,並重新定義高齡化過程為持續成長與參與社會的機會。這種賦權的照護方式,不僅能讓高齡者感受到自己仍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晚年生活,更能提升幸福感和滿意度,也為社會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發展永續創造契機。
強調「無微不至的照顧,會讓人失去自主性」
發現「生活裡其實充滿復健的機會」
重視「生活回復」大於「恢復身體機能」的復健觀念
貫徹「自己選擇 自己決定」的自理生活方式目標
人生沒有「退休」的一天!」
摘自 減法照顧 人生加分 一書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 羅馬書15:13
=========
埔基公益💖與你攜手為愛多走一哩路
📌 愛心捐款專線:049-2916777
📌 埔基公益網站:https://reurl.cc/j14AAZ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