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賓諾與紀歐惠榮獲永久居留證感人歷程

 


文‧ 圖 / 公共事務室 許安琪


2002 年,是徐賓諾與紀歐惠在台灣故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對來自挪威和美國的夫婦,早在數十年前便已將他們的生命奉獻給了台灣。然而,儘管他們對台灣的貢獻深重,卻長期未能獲得應有的身份認同。直到2002年,在台灣社會各界的聲援下,他們才最終成為了台灣首批獲得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這段歷史不僅讓我們回憶起當時的感動,更提醒了我們社會應該如何對待那些為這片土地無私奉獻的英雄。

初來台灣的奉獻旅程

徐賓諾於1952 年從挪威來到台灣,當時年僅27 歲的他,帶著醫療與傳道的理想,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當時的台灣醫療資源匱乏,尤其在埔里這樣偏遠的山區更是如此。徐賓諾不辭辛勞,為當地居民及原住民提供醫療服務,成為了當地的救星。


不久之後,來自美國的紀歐惠也踏上了這條奉獻之路。她於1962 年來到台灣,與徐賓諾共同在埔里基督教醫院服務,並最終結為夫妻。從此,這對夫婦便一同致力於台灣的醫療和傳教工作,幫助無數患者走出病痛。

為小兒麻痺及痲瘋病患者帶來希望

台灣曾經飽受小兒麻痺及痲瘋病的威脅,尤其在偏遠鄉村,這些疾病對居民的健康構成了嚴重挑戰。徐賓諾夫婦為此創辦了「小兒麻痺之家」,專門為病童提供專業治療及照顧,並不時親赴山區,為原住民提供巡迴醫療服務。他們以信仰為依托,將《馬太福音》25:40 的教導實踐於行,無私地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

獲得永久居留證的艱辛過程

儘管徐賓諾夫婦長期為台灣奉獻,但在台灣居住了數十年後,他們仍然沒有辦法獲得永久居留證。每年重新申請居留證的程序,對於這對年邁的夫婦來說,是一個繁瑣且沉重的負擔。徐賓諾曾無奈地說:「五十年應該夠了。」這段話道出了他們心中的無奈與期盼。

遲來的正義與社會的反思

這段歷史讓我們深思,長期奉獻的外籍人士應該早日得到社會的認同與保障。徐賓諾夫婦的經歷告訴我們,愛與奉獻無關國籍,他們的無私精神跨越了文化與背景,成為了台灣人民心中的典範。

居民的聲援與社會的支持

2002 年1 月19 日,埔里的居民與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同仁們看不過這對無私奉獻的夫妻長期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遊行。他們高喊著「永久居留權給阿公、阿嬤!」的口號,沿著埔里的街道行進,訴求政府早日解決這對夫妻的居留問題。這場遊行不僅感動了當地居民,還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最終,政府部門開始著手修改相關法規。

永久居留證的到來:正義的實現

經過數月的努力與社會聲援,台灣政府終於在2002 年6 月通過了法規修正,徐賓諾夫婦成為了台灣第一批獲得永久居留證的外國人。這張小小的證書,承載的不僅是身份的確認,更是對他們數十年無私奉獻的肯定。當時的內政部長余政憲親自將證書交到他們手中,並深情地對他們說:「從今天起,你們是正港的台灣人了!」

結語

這篇文章回顧了2002 年那段歷史時刻,提醒著我們如何應該珍視並回報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徐賓諾與紀歐惠的故事是台灣社會中最動人的篇章之一,他們的無私奉獻與對台灣的深情,讓我們見證了真正的愛與奉獻。今天,我們再次回憶起這段往事,感受那份溫暖,並深思如何讓這份精神長存於台灣這片土地上。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