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職場達人
文 / 老漁夫
古早的時代教導孩子總是鼓勵他或她成為【有路用】的人。這個名詞現在已經不太容易聽人用了。我問好幾個孩子,【有路用】是甚麼意思? 多數遲疑困惑,少數會說就是對人好一點。
當年阿公阿嬤在的時候,埔基就設立一個獎給埔里的小朋友。當時稱為「阿公阿嬤服務獎」。鼓勵學校舉薦會觀察別人需求且願意出手幫助別人的孩子,這些孩子從小建立服務別人的美德,長大之後自然會隨時觀察社會的需要,提出所處環境需求的關鍵服務。這些孩子雖出於偏鄉弱勢家庭,課業也不頂尖,相信會把握住生命路上無數的機會,不會在社會職場的紅海中溺斃。這個獎現在仍然持續在發放,每年都有孩子獲獎,我們相信這些孩子日後在社會上一定是個【有路用】的人。
最近我們又注意到很多對社區環境有貢獻的長輩們。他們不見得聞達於江湖。但生命平靜安穩踏實,樂善好施有智慧,對我們偏鄉社區的美善有無比的貢獻。他們的生命真值得我們效法。特別是年青人踏入社會急於表現來肯定自己。卻落入「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的泥淖,在花花綠綠的社會,浪擲一生無所成非常可惜。
我們提出職場達人獎的構想,尋找對地方有貢獻的耆老現身說法,引領【有路用】的概念。豐富的人生不一定要成為達官顯貴。雖一時處困境但卻能平靜安穩奮勇克服,把簡單的事情持之以恆的來做,最終變成奇蹟而有益於鄰里社會。只要人生有目標就不會迷失,一旦開始就不會太遲。於是我們就思考尋找在我們社區裡,令人佩服的人物,來做為小朋友可效法對象,來日也成為職場達人,貢獻我們的社區,使大埔里地區因應日後社會變化需求更為宜居。
我們先從幾位在地的耆老典範先開始,他們在當時的年代都是默默的在大埔里地區貢獻他們的生命,好像被輾壓使用的生命橋,連結概念與分享資源給鄉親們使用,不強迫不掠取,只是默默地陪伴與守護。第一屆我們提出徐賓諾宣教師、紀歐惠醫師、陳綢阿嬤與王灝老師;第二屆我們開始在我們埔里社區中尋找長期陪伴守護並貢獻他們專才造福地方社會的人士,我們選出了18℃巧力工坊的茆師父、埔基的小兒神經科趙文崇醫師與敲敲木工坊施文傑先生;今年我們選出了埔里茭白筍推手的陳敢當先生、盆栽藝術總會顧問黃泗山先生與漸隆企業創辦人林進財先生為典範。
埔基提供這個平台希望有助於大埔里地區的小朋友從小就能見賢思齊,我們的子弟自己培育,我們有自己的典範讓他們效法,建立好自己的人生,真的成為一個【有路用】的人!其實並不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