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瑪麗亞產院
文‧ 圖 / 公共事務室 許安琪
在1956 年的台灣中心埔里鎮 愛蘭台地 ,一個名為「埔里瑪麗亞產院」的溫暖所在誕生了。這是一個源於信仰與愛的故事,創辦者孫理蓮宣教士,目睹了山地原住民母親的痛苦與無助,深感震撼。當時,許多原住民部落是「無醫村」,缺乏醫療資源,產婦只能依賴親人以傳統方式接生,使用竹片或剪刀剪斷臍帶,再以木炭灰進行簡單處理。由於缺乏消毒觀念,導致破傷風和感染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而產婦與嬰兒的健康更因生活貧困而雪上加霜,甚至許多母親不得不親手埋葬自己的孩子,悲劇不斷重演。
孫理蓮深受這些故事的觸動,她無法忘記一位母親十次走向墓地埋葬自己孩子的悲慟身影。這些經歷成為她心中的負擔,促使她下定決心籌建一所專為原住民產婦設立的產院。她命名這個產院為「瑪麗亞產院」,以表達對耶穌般的愛與關懷的承諾,讓每位母親都能在這裡得到選擇「上好的福份」的機會。
「瑪麗亞產院」選址於愛蘭台地埔基醫院附近,這裡的環境如同花園一般,四周種滿奇花異草,處處散發著溫暖與美好。產婦會提前從山上下來到產院,接受醫護人員的產前檢查與悉心照料。在這裡,每位新生嬰兒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享有溫暖的毛毯、全套衣物和免費提供的尿布與營養品。而每位母親在出院時,還會收到一包精心準備的禮物,內含嬰兒用品、母親的衣物,甚至還有一件珠寶飾品,讓母親們感受到無微不至的愛與支持。
這段期間,「瑪麗亞產院」以其舒適的環境與周全的照顧,贏得了原住民社群的廣泛信任。當時,產院內常常客滿,產婦們甚至結伴前來。有一次,一位當時的埔基員工回憶道,親眼見到十多位即將臨盆的原住民產婦,排成一列自產院走向醫院進行檢查,畫面既壯觀又令人感動。
然而,隨著台灣經濟與醫療的進步,「瑪麗亞產院」於1970 年光榮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這14 年間,產院為數以千計的山地嬰兒與母親帶來了新生的希望,也改變了無數原住民家庭的命運。
今天,雖然瑪麗亞產院的建築已不復存在,但它的故事與精神依然存留,成為後人繼續前行的明燈。孫理蓮的話語仍然迴響於人們心中:「每一個母親都是偉大的,我們要為她們興建一所產院,讓住進來的原住民產婦得到上帝的照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