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埔里基督教醫院的 「小兒麻痺之家」事工

 


文‧圖 / 資源開發組 許安琪


1950年代,台灣小兒麻痺症大流行,導致許多兒童肢體殘障,影響家庭與社會。當時台灣醫界對小兒麻痺的治療方法有限,許多病童缺乏適當照顧,甚至流落街頭乞討。這些孩子不僅承受身體病痛,還因社會歧視而被稱為「跛腳」,導致他們被邊緣化,成長過程備受艱辛。

「小兒麻痺之家」的設立與醫療照護

在世界展望會與芥菜種會的協助下,埔里基督教醫院成立「小兒麻痺之家」,專門收容原住民小兒麻痺病童,並邀請國內外專業醫師提供矯形治療及復健服務。許多初到「小兒麻痺之家」的病童無法行走,只能在地上爬行,但經過矯形手術與復健,有些孩子能夠站立,甚至依靠支架與拐杖行走,生活能力大幅提升。

教育與人道關懷

為避免病童因住院治療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醫院特別聘請教師在「小兒麻痺之家」授課,並安排年齡較大的孩童至鄰近學校就讀,確保他們接受基本教育。此外,美籍護士瑪喜樂(Mrs. Joyce McMillan)受基督博愛精神感召,於1960年來台,成為埔里基督教醫院的義工護士。她不僅投入病童的醫療照護,更關懷其心理與家庭狀況,協助無數患童與家庭改善生活。

國際協助與醫療貢獻

「小兒麻痺之家」亦獲得挪威協力差會的關注與支持,該組織在新竹成立「伯大尼之家」,並在屏東成立「勝利之家」與另一處「伯大尼之家」,由屏東基督教醫院負責診療、矯治與復健工作。挪威協力差會更派遣外科醫師至埔里基督教醫院,專門為小兒麻痺病童進行矯治手術。當時,埔里基督教醫院與屏東基督教醫院可謂是台灣小兒麻痺治療的先驅機構,對改善病童的生活品質與社會融入貢獻卓越。

「小兒麻痺之家」的設立與努力,不僅為台灣小兒麻痺病童提供醫療與教育資源,更展現了醫療人員與國際機構對弱勢群體的深厚關懷與奉獻精神。

留言

熱門文章